異位性皮膚炎 健康兩點靈雜誌專訪

 

節錄自「健康兩點零」雜誌採訪文稿

撰文/吳靜美

才躺上床睡覺不久,6歲的小宣又爬起來跑到媽媽身邊,小臉揪成一團的說:「媽媽,好癢!」看著孩子又把膝蓋後方的膝窩處抓破皮、甚至都已經快流血了,媽媽心疼得不得了。小宣最近老是嚷著膝窩、手肘彎曲內側癢,尤其晚上似乎因此睡得很不安穩;前陣子買藥回來擦,小宣的皮膚癢似乎已經好了許多,怎麼這兩天又發作了呢?

其實,這就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典型症狀。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曾繁聞指出,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,包括內在的遺傳體質,及外在的環境刺激或感染等引起。

 

成因:遺傳+環境

內在遺傳體質

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疾病,與遺傳體質有關,可能因為皮膚表面皮脂膜屏障不佳,或過於敏感的皮膚免疫系統所引起。

曾繁聞指出,皮膚外層由角質蛋白、脂質等形成的皮脂膜是一層保護層,能防止不該進入皮膚的刺激物和過敏原入侵,但有些患者先天即皮脂膜的屏障功能不佳,身體便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侵害;不過即使過敏原侵入體內,還有身體的免疫系統可予以「處理」,但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免疫系統紊亂,當過敏原入侵,免疫系統無法發揮正常的作用,引起皮膚過度的發炎反應,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就產生了。

 

外在環境刺激

外在環境的刺激,例如溫度濕度變化,或過敏原的影響包括食物、空氣、接觸等,或非特異性因素如毛衣摩擦刺激、汗水的刺激等,都可能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。

此外,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,皮膚上常帶有較高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,除了會加重過敏及發炎,不斷搔抓的動作還會造成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,而使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更嚴重。

 

發作:好發於夏冬

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惡化因素,曾繁聞表示,夏天天氣炎熱、容易流汗,汗水對皮膚是一種刺激,加上夏天體表溫度較高、血流豐富,會更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癢感;而冬天氣候乾燥,皮膚的皮脂膜保水度低,皮脂膜原已不健全者更容易受到侵害、屏障功能更差,過敏原也容易入侵,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發作。

於是有些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一年到頭都為症狀所苦,有些則只在特定的季節如冬天或夏天發作,各有不同。

 

症狀:皮膚癢為主

皮膚癢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最主要症狀,曾繁聞指出,通常在急性期,癢疹上因為滲出液的出現而濕濕爛爛的,亞急性期在紅疹上有脫屑現象,到了慢性期則病灶會苔蘚化,有點硬硬厚厚的,就像是牛皮粗粗的板塊狀,如果長期搔抓,常會形成結節性癢疹,一粒粒的看起來比較粗厚。

他表示,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以兒童居多,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一歲之前就會發病,另3成的患者在1~5歲時發病,只有少數的患者是在成年後才開始出現症狀。

 

癢疹分布會變

不過,不同年齡時,癢疹的分布型態大不相同。通常在嬰兒時期,癢疹大多出現在頭臉部、身體伸側(外側)等;大一點的孩子,癢疹常出現在四肢屈側(內側),如手肘窩、膝窩或脖子等部位;對於成年患者,則癢疹常出現手掌、腳掌或四肢屈側,且範圍比兒童更小一點。也就是說,異位性皮膚炎有隨年齡移位的特徵。

 

易生心理挫折

曾繁聞表示,除了皮膚癢等症狀以及病灶外觀問題,醫師及民眾常忽略的,還有病患生活上及心理上的困擾。患者常因異位性皮膚炎的反覆發作而感到挫折、憤怒。因為皮膚病灶的外觀往往明顯,旁人可能誤解而耽心被這類患者傳染、兒童患者會耽心其他小朋友不跟自己玩等,都讓患者的社交生活和情緒受到很大的影響。

統計發現,有嚴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家庭,平均每天花在擦藥、照護、看醫師上的時間超過2小時,經濟上常因購買所費不貲的保健食品、防蟎寢具等而負擔不小;由於夜間癢感常更嚴重,使8成以上的患者感覺入睡困難,平均每個小患者每天少睡2小時、父母也跟著少睡1~2小時,因而影響了孩子白天的學習成果、及父母隔天的工作效率

曾繁聞表示,有不少患者因心理壓力使患處更癢、搔抓更頻繁、體表屏障因此更受到破壞、導致患處受刺激而發炎、感染、症狀更嚴重,因而惡性循環。因此患者務必好好接受治療,輕微的症狀別讓它變嚴重、症狀嚴重時努力使症狀緩解、平時學會好好保養,才不會使異位性皮膚炎影響自己的生活。

 

診斷四大特徵

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準則,有四大特徵,包括癢感、慢性反覆發作、病灶有特定的外型與分布、異位性體質病史或家族史等,通常滿足其中三項即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,但醫師診斷仍會依整體病況判斷。

 

治療方法

曾繁聞指出,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,依嚴重度的不同而有差別。症狀較輕時,可以類固醇、免疫調節劑等外用藥膏,或口服抗組織胺等來治療,絕大多數的患者已可獲得改善;若治療無效,可改用紫外線A光或B光來做照光治療,再不然還有口服類固醇或口服免疫調節劑,但全身性的副作用會比較多,所以必須在各種治療無效時,才短期使用。

目前有些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生物製劑正在研發中,它是從抑制皮膚中的發炎介質、抑制免疫球蛋白等著手,但價格昂貴,打一針可能就要數萬元,通常只在症狀嚴重其他治療方法均無效時,才試著使用。

 

別擔心!青春期後八成可改善

曾繁聞指出,很多患者跑遍各醫院,期望能讓異位性皮膚炎再也不發作,其實,很多在嬰兒時期發病者,上小學時有一半以上的人已緩解,8成的患者在青春期後,病況都能逐漸緩解或改善,或許仍有局部症狀,但嚴重度已減少許多,推測可能與器官發育成熟有關,但目前尚無明確的結論,只是醫界觀察到的臨床現象。

不過,異位性皮膚炎的特性之一即慢性反覆發作,大多數無法改善症狀的原因,常是該用藥時未用藥、藥物用得不夠、或日常生活上沒有避開刺激疾病發作的因子等。只要在急性期好好控制、生活上好好照顧,即使未能完全痊癒,也能減少復發的頻率。

 

生活照護更重要

曾繁聞表示,要緩解異位性皮膚炎,日常的生活照護更重要。以食物為例,牛奶、蛋黃、黃豆、小麥、花生、海鮮、竹筍等是常見的過敏原,並不是每個人都對這些食物過敏,每個人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不一樣,所以家長可以嘗試紀錄飲食日記,記下每天吃的食物,看看患者吃了什麼食物容易過敏,未來避開這些食物或許會有幫助;但會加重癢感的刺激性食物,如酒精、辛辣、太熱的食物等則應少吃。由於大多數症狀都能獲得控制,所以不要因害怕過敏而偏廢了營養的均衡。

塵蟎、空氣污染、二手菸等也會刺激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的發作,所以最好避免;床單、枕頭套、窗帘等要常清洗,用熱水清洗的效果會更好;絨毛玩具、地毯、抱枕等毛多的家具越少越好,如果無法避開,則必須每週清洗、吸塵,或至少以濕布去除灰塵,都有幫助。

患者的衣物則要避免羊毛或粗纖維、不透氣、不排汗的材質,少用香水、避免配戴含有鈷、鎳等金屬的飾品,若洗衣時會加入芳香劑或柔軟精則要多一次洗清的循環,以減少殘留化學物對皮膚的刺激。

洗澡可減少皮膚表面的帶菌量,減少皮膚發炎感染,但水溫不可過高、避免使用含皂鹼的清潔用品,且最好在5分鐘內洗完。洗澡後立刻擦些乳液,可增加皮膚表面的屏障,但注意應選擇適合敏感膚質的產品,最好先在小範圍試用看看。

 

保健食品功效不定 中醫建議勿亂補

坊間有不少保健食品宣稱可改善過敏體質,曾繁聞表示,有些研究的確認為某些品種的益生菌對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孩子,不論是預防或改善症狀都有幫助,但宣稱無效的報告也不少,目前尚無定論;且這類產品眾多,各家的菌株、劑量也不同,因此醫學上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使用的必要性。不過只要小患者沒有免疫低下、先天腸道畸形、或先天免疫異常者,他並不反對使用,只是不一定有幫助;很重要的是,治療絕不能忽略。

至於藥膳或食補,黃中瑀表示,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並沒有很好的食補方式,很多過敏症狀與腸道免疫反應有關,因此並不適合亂補。

(為提供客觀及正確的資訊,內文部分刪改)